副区长在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分享会上的汇报发言 副区长在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分享会上的汇报发言副区长在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经验分享会上的汇报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以来,我区依托社区平台,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以体系化思维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扎根在基层,实现高校毕业生与基层社区的“双向奔赴”。</p>
一、广开门路“选”,让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基层。
立足就业需求及基层治理需求,用好用活省基层治理专干招聘等基层就业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
创造岗位条件。
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全部向大学毕业生开放,从区级层面调度、统筹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为大力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提供岗位机会。
激发就业热情。
积极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努力搭建平台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岗前锻炼,与西南林业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杨帆计划”,提供基层实践岗位88个。
通过实践服务,激发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就业的热情。
增强留任意愿。
统筹提供基层治理专干、社区青才岗位254个,引导担任基层治理专干的大学毕业生留任社区,留任率达85%。
在此基础上,率先出台《2024年区基层治理专干转岗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方案》,吸纳一半以上2023年基层治理专干转岗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增强大学生留任意愿。
二、链式培养“育”,让高校毕业生服务在基层。
开展全周期、全链条培养,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与社区工作的适配度。
突出系统性。
实施*区村(社区)干部“360”雁阵培养计划,将初入社区的121名大学毕业生纳入村(社区)队伍“雏雁”库,由区、街道、社区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区级重点提升体系思维和统筹协调能力,街道重点提高履职本领,社区重点提升服务居民群众意识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头雁讲堂”5期290人次,“雏雁话成长”等交流活动20余期,通过一系列培养赋能措施,“全链式”建强村(社区)工作者队伍。
突出专业性。
试点打造一站式“社区治理学院”,针对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开展专业化精准培训,不断提升参与社区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推动他们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型,成为社区开展治理服务的骨干力量。
突出实践性。
择优选派42名后备人员分批次到市级“名书记”工作室跟班锻炼,推动孵化社区治理项目21个。
通过系统培养,全面提升他们做群众工作、链接资源、提供服务、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不拘一格“用”,让高校毕业生扎根在基层。
加大对在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关爱激励,打通晋升渠道,让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更加专业、更加优化。
健全成长链条。
建立基层治理专干—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两委”委员—社区“两委”副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