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奶茶爆火的思考与建议 竹筒奶茶爆火的思考与建议继旅游业放开以来,旅游相关的各类网红产品层出不穷。</p>
紧接“樱花布丁”、“文创雪糕”之后,近日,竹筒奶茶在北京、上海、XX、苏州等多地景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各大美食街巷,人手一杯竹筒奶茶几乎已成标配。
然而,近年来新式茶饮行业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忧心不已。
一、存在问题一是定价不合理,重形式轻品质。
在竹筒里打点茶水、茶水上挤点雪顶奶油、撒点花生碎之类的装饰,然后把普通奶茶换上竹筒盛装,再贴上城市字样标签,平常的奶茶身价立马翻倍。
这由于竹筒包装而产生较高商品溢价,无异于“买椟还珠”。
而在原料的选择上,货不对板的情况大有所在,部分商家使用劣质的奶精、廉价的奶油以次充好,严重脱离了产品内核。
二是商业炒作重,重营销轻实质。
正如这些年俘获无数年轻人的新中式审美一样,竹筒奶茶也紧紧抓住了国潮中式元素,在店名、菜单上大做文章融入国风元素。
利用从众心理,主打“幸福感”、“潮流范”等在各大社交平台展开宣传,吸引年轻人购买打卡。
同时,通过“饥饿营销”,比如排长龙、降产量等方式,营造出产品高人气、供不应求的火热场面,确有虚假宣传之嫌。
三是从业门槛低,重眼下轻长远。
由于成本低、利润高,只凭竹筒这一营销噱头就能够吸金,使得不少从业者争相效仿。
只需一辆小推车、一张桌子,甚至是打开后备箱,网红小铺就开起来了,无证无照经营情况比比皆是。
甚至,随着“竹筒”热度不断攀升,市面上也开始出现“周边”,例如:竹筒冰激凌、竹筒咖啡、竹筒刨冰、竹筒奶冻、竹筒小面等,给行业长远发展带来风险。
四是食安问题多,重利润轻卫生。
竹筒作为天然材料,本身相较其他包装对储存、运输要求更高;但经营的分散性,使统一标准、食品监督的难度加大,客观上就容易造成了“鱼龙混杂”的局面。
“发霉竹筒装奶茶”、“垃圾桶里回收竹筒”等事件屡屡冲上热搜,不断挑战着公众的底线;饮品里的虫子、发霉水果,正在将消费者的“幸福感”变成“恶心感”。
这些现象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其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二、对策建议一是提升食品质量,加强教育培训。
热潮之下,引导商家理性对待网红经济是重中之重。
除了利用网红效应提升产品传播力,商家更应该关注产品的品质及内涵,而非简单停留于跟风尚、追潮流,忽视长远的发展,干扰市场的秩序。
在食品创新方面给予一定帮扶,引导商家追求产品差异化、个性化,丰富产品形态,提升消费者体验。
同时,也要配套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商家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模式。
部门可充分利用当下“互联网+食品”的新模式,结合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工作,针对网红产品设置专门检测点位,压实日常监管。
同时,针对群众举报有问题的商家以及检查出现违规情况的商家,及时通过互联网公示商家名单“红黑榜”,严格惩处不法商家形成震慑,保证网红食品在阳光、安全的环境下运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