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跨界与融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 跨界与融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郝平核心阅读核心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p>郝平:跨界与融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动能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3月,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科和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相继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深化全球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协作,寻求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秩序深刻重塑,全球治理机制亟待完善。

多重因素撼动旧局、推动变局,唯有通过跨界与融合,开展协同与合作,才能突破时局、开辟新局。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的新理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跨界与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未来,大学必须有“跨界”的格局,围绕共同科学命题和时代使命,突破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固化界限,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补,聚焦协同行动,推动共同发展。

要推进学科之间的跨界。

当今时代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度复杂,只用单一学科来审视,难免管中窥豹,必须构建“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工具、方法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在科技和社会前沿问题上实现颠覆性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大学必须改革学科组织模式,完善跨学科组织架构和制度环境,深化跨学科、整体性研究,不断产生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案。

北大最近将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仅要把理工科的相关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更要与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要推进大学之间的跨界。

新的全球化时代是创造更加鲜明个性的时代。

每一所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

这为大学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强调,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开放与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主流,大学